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
  4. 研究动态
  5. > 正文

科研速递|我院生命健康技术学院、食品营养健康工程与智能化加工研究中心TFST顶刊综述:杂多糖与双歧杆菌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代谢途径、肠道调节机制和展望


2023227日,我院生命健康技术学院食品营养健康工程与智能化加工研究中心在国际食品顶级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Q1,IF=16.002在线发表题为“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interaction between heteroglycans and Bifidobacterium: Utilization strategies, intestinal health and future perspectives”的综述论文。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李垄清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东莞理工学院生命健康技术学院食品营养健康工程与智能化加工研究中心李琳教授和闫景坤教授。

摄入杂多糖能促进双歧杆菌定植,重塑人体肠道菌群。多糖不能被人类基因组中编码的酶完全降解大多数的杂多糖到达大肠中被肠道微生物降解。双歧杆菌属是在人类胃肠道中关键肠道微生物之一,能代谢各种结构复杂的多糖,包括:阿拉伯木聚糖魔芋葡甘聚糖n-聚糖果胶O-GalNAc聚糖等杂多糖,能够生成短链脂肪酸(SCFAs)、乳酸等代谢产物,有助于双歧杆菌属的定植、调节肠道菌群、增强人体免疫减少过敏反应等。然而,双歧杆菌对杂多糖的代谢途径、肠道菌群调节机制和人体健康调节作用尚未明确

因此,本文从双歧杆菌属的组成、双歧杆菌属的杂多糖代谢酶系、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对肠道和人体胃肠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针对双歧杆菌代谢杂多糖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食品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见解。

1. 双歧杆菌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


2. 双歧杆菌杂多糖的代谢机制





作者简介

李垄清,博士,特聘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食品碳水化合物的功能活性评价、生物大分子互作及肠道菌群代谢等方面的研究。在天然大分子碳水化合物的结构探究、肠道益生菌生长代谢及其活性产物的发掘及相关机理研究、天然多糖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工作经验积累。主持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1项,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强校工程”青年创新人才项目1项,东莞理工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个人H因子6,被引126次,担任Polymer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李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东莞理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现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广东省制糖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化学科学部二审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生物工程重大专项专家评审组成员、科技部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组成员、教育部“2011计划”评审专家组成员、教育部“111引智工程”评审专家组成员等。获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技、教育奖励近20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300余篇被SCI和EI收录,被引频次20000余次,H因子50,出版著作8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


闫景坤,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碳水化合物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开发工作。兼任中国菌物学会桑黄产业分会理事,江苏省苏北发展特聘专家,江苏省“企业创新岗”特聘专家(科技副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现代农业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苏北科技专项等项目10余项。2022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0多篇,入选ESI高被引7篇,ESI热点2篇,个人H因子33,被引3000多次,入选2021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50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粮油科技(英文)期刊青年编委,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转让5项。


(责任编辑:黄文晶 撰稿:吴珞帮  一审:李福香 二审:叶顺航  三审:黎煜新 )


上一条:科研速递|2022年“DS东尚杯”木制品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示分享...


下一条:科研速递| 重磅:《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标准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