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2025年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技术经理人交流会暨松山湖科技政策宣讲会在东莞松山湖举办。活动现场聚焦实效,多维度推动技术转移工作落地。东莞市松山湖科技创新局副局长王倩茜出席并致辞,从区域发展战略层面,阐述了松山湖在搭建技术转移平台、服务产业创新的规划。

相关负责人还针对9月18日新印发的《东莞松山湖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进行专项解读,为参会主体清晰梳理政策支持要点与申请路径,助力企业、科研机构用好政策资源。

会上,东莞市东莞理工科技创新研究院(简称“科创院”)项目管理与孵化部耿艺源凭借今年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工作的扎实成效,获颁“2025年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优秀(个人)学员”称号。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其个人专业能力的肯定,更充分印证了科创院“育人为基、转化为核、服务为翼”的科技成果转化业务体系的实践价值。

聚焦新领域:业务体系支撑下的高效突破
从今年起,耿艺源正式将工作重心转向科技成果转化转移领域,而她的快速适配与成效落地,正是科创院业务体系精准赋能的体现。在体系支撑下,她通过三大关键路径快速打开工作局面:
1、依托院内“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系统梳理智能制造、先进材料、3D打印等平台的技术成果,清晰界定可转化方向;
2、借助“企业需求对接平台”,主动走访区域企业,收集生产端实际技术需求,形成结构化“技术需求表”;
3、深度参与体系内“转化项目专班”,在专业团队协作下推动多项技术方案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实现方案落地应用。短短数月便达成实质进展,其工作路径与体系“实战化赋能”的核心思路高度契合。

体系揭秘:科创院三大维度构建成果转化闭环
耿艺源的成长与获奖,背后是科创院历经实践打磨的“科技成果转化业务体系”作为核心支撑。该体系围绕“人才、转化、服务”三大核心,形成全流程赋能闭环:
1、育人维度:定制化能力提升机制
针对聚焦转化领域的人员,体系搭建“团队协作+政策研学+项目实战”三维培育模式——安排资深转化团队协同梳理工作流程,定期组织技术转移政策解读与技能业务培训,同时将人员直接纳入实际项目,通过“边实践边优化”的方式快速补齐能力短板,确保人员能高效适配转化工作需求。
2、转化维度:精准化供需匹配核心
体系的核心在于打造“科研资源库+企业需求池+转化项目库”三库联动机制:一方面整合高校、科研团队技术成果建立动态资源库,另一方面通过走访、行业展会等渠道收集企业需求形成需求池,再由专业团队开展双向匹配,生成转化项目库并跟进落地,从根本上打破“科研与产业信息壁垒”。
3、服务维度:全流程落地保障支撑
为确保转化项目顺利推进,体系配套“全流程服务专班”,提供政策申报、技术/中试对接、知识产权保护、IPO创新赋能与上市科创辅导、资本对接等全链条支撑。例如协助合作企业申请各项政府科技补贴与奖励;对接科研团队或中试平台解决技术生产难题;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专利布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护城河;为有上市需求的企业定制个性科创规划并提供科创属性表征服务,将技术创新过程与高质量知识产权布局深度融合,为企业打造出为成功上市所需的科创属性表征证据体系;通过“莞工创投”创业投资体系,涵盖种子、天使至ABC轮的股权投资支持,为不同成长阶段的科创型企业提供融资与上市支持,助力企业快速成长。这套全链条全流程服务体系为转化项目扫清落地障碍,提升成果转化成功率。
荣誉价值:个人成效印证体系科学性
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此次评选,重点考察学员的实践能力与成果适配度。耿艺源聚焦转化领域后能快速脱颖而出,不仅是基地对其个人学习能力与工作实效的认可,更印证了科创院业务体系的科学性——该体系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的赋能机制,让人员能快速适配转化工作,高效产出成果,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赋能与推进模式”。
未来升级:体系迭代助力更多成果落地
以耿艺源获奖为契机,科创院将进一步升级成果转化业务体系:一方面扩充“科研资源库”覆盖范围,新增硬科技领域技术成果;另一方面优化“企业需求对接平台”,建立需求动态更新与快速响应机制,提升供需匹配效率;同时升级育人模块,深化“跨领域转化案例培训”,培育更多适配转化需求的专业人员,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东莞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持续注入动力。
(本文版权归东莞市东莞理工科技创新研究院所有,转载需经本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刘佳玲 一审:叶顺航 二审:黎煜新 三审:夏能礼